大明鐵骨

無語的命運

網遊小說

“啪!” 壹聲清脆的鞭響在空曠的郊外中回蕩著。 牛車上的趕車人,不時地把手中的鞭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八百壹十八章 大同之世

大明鐵骨 by 無語的命運

2019-5-18 16:31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好望角應該已經奪下了吧!”
  又壹次,站在那副雖然非常大,但卻有些“失真”的世界地圖前,朱明忠特意拿著筆在非洲的最南端點上了壹個點。
  那裏就是好望角。
  在日漸虛弱的荷蘭人身上咬下幾口肉,是中國走向大海的必然。畢竟,在亞洲以至於天竺海,最大的威脅不是西班牙人,不是葡萄牙人,更不是英國人,而是荷蘭人。
  17世紀中葉的世界不同於19世紀,19世紀是維多利亞的,是不列顛的世紀,任何試圖崛起的國家,都必須要仰仗不列顛的“照應”。而在17世紀,卻是列國紛爭的世紀,沒有真正的強者,強者都在崛起的道路上。
  荷蘭之所以是大明的威脅,是因為相比於葡萄牙人偏重壓榨、西班牙偏重傳教,荷蘭人卻是壹群商人,從南大明海到天竺海,荷蘭的商船占到了半數,他們幾乎壟斷著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香料貿易,南洋到大明、南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航線更是充斥著他們的身影,這正是荷蘭人的威脅。
  壹個不了解海洋的國家,是不可能從航海上獲得利益的。對於有著兩千年大陸傳統的中國來說,想要去了解海洋,只有通過海上的貿易,而不是像法蘭西壹樣,國王可以耗盡國庫建立龐大的艦隊,但是最終,因為無法從海洋獲取足夠的利益,導致其海軍力量總是壹次次的走向衰敗。
  沒有海洋利益作為支持的海軍,是無法長久的。壹個不了解海洋國家,是不會選擇海洋的。想要了解海洋,就必須要讓人們知道,大海可以給他們帶來什麽。
  可以帶來財富!源源不斷的財富!
  而這需要用貿易航線作為支撐,需要成百上千艘商船在航線上航行,從事種種貿易,最終,那些船長、水手們帶回的新鮮玩意和故事,會讓人們慢慢的了解海洋,讓他們知道海洋的重要性,讓他們渴望著在航行、渴望著新世界的財富。
  這個時候,海洋的意識才會在這個國家生成,直到此時,國王的艦隊才會變成國家的艦隊,推動艦隊以及航海技術發展的不再是國王,而是整個國家自下而上的推動。
  歷史早就證明了這壹切,浩浩蕩蕩的鄭和水師,失去了皇帝的支持後,讓數百年後的中國人遺恨。而現在,朱明忠所需要的,就是用利益去喚醒這個國家走向大海的野心。
  利益!
  才是驅動壹切的所有動力,就像南洋!
  “將宗室封於南洋,當然,未來還包括所有的夷地,就是為了借他們之手,將我華夏文明開枝散葉於夷地,南洋、非洲、美洲,還有……”
  凝視著地圖南方那片沒有繪制出的海域,在那裏,還有壹個大陸,壹個還未被各國發現的大陸,不對,其實早就被發現了。
  早在1605年,荷蘭航海家從印尼的爪畦島出發沿著新幾內亞南部海岸線航行,橫渡托雷斯海峽,在澳大利亞卡奔塔利亞灣登陸。他們將這地方命名為新荷蘭,並稱自己是歷史上第壹批發現澳大利亞的人。1642--1644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又先後派人對澳大利亞進行兩次大規模的考察,發現了後世的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嶼,並向西到達了澳大利亞西岸中部的威廉斯河口,發現卡奔塔利亞不是海峽而是海灣,從而斷定澳大利亞是個大島。而西班牙人同樣也發現了澳大利亞,甚至就是現在,位於新幾內亞與澳大利亞之間的那條海峽早已被西班牙人查探清楚了。
  只不遠無論是荷蘭人或者西班牙人把這壹發現加以保密,不準外傳。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暫時都沒有力量占領澳大利亞。保密,是大航海時代的最好選擇。當然,這也和他們到達的是澳大利亞相對貧瘠的南海岸和西海岸才是不願意殖民的根本原因。
  “南方大陸!也就是荷蘭人秘密檔案中的“新荷蘭”。”
  手點著地圖上的南方海域,朱明忠的唇角壹揚。
  “荷蘭人交出巴達維亞之後,我們獲得了巴達維亞的秘密檔案,如此才知道他們在南方大陸的種種發現。荷蘭人的探險隊共查明長約7000裏的海岸線,從而證明,所謂“新荷蘭”,是壹個極為廣闊的大陸,這裏未來也可以成為大明的封土。”
  大明的封土!
  並不是是大明的殖民地,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在作出封土之前,朱明忠還曾不止壹次的思索著未來的殖民帝國的統治,但是現在,他反倒是放下了這個問題。
  大明是不可能占領全世界的!
  即使是占領了,也不可能統治全世界。而且龐大的殖民帝國也是不可能持久的,西班牙、英國以及法蘭西都曾證明了這壹點。但是華夏文明卻可以擴散到全世界,至少可以擴散到所謂的“蠻荒之地”。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
  於唇邊默默的念著這十六個字,大明只是壹個時代,華夏才是中華!
  “陛下,史載周朝“兼制天下,立七十壹國”,七十壹國先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方才有今日華夏之大壹統,今時陛下意分封宗室,雖看似不能直接納殖民地為我大明所有,但卻可讓華夏再次開枝散葉於天下,雖是壹時分封,可臣以為千年之後,諸國必定再次壹統,屆時,天下方才必將為之大同。”
  大同!
  這正是華夏文明的追求,與其它文明奴役、屠殺土著不同,華夏文明的擴張是“教化”,是通過教化,變夷為夏。
  “確實如此,先秦之時,天地蠻荒,天子分封天下,就是要以諸夏文化影響中原地區以外的僻遠部族,令其歸化為夏,變夷為夏,這正是我華夏使命所在,只可異自始皇帝起,歷朝歷代卻忘記我華夏之使命,坐守先秦教化之地,令我華夏頻頻毀於內耗,甚至數度為夷所乘毀以文明,如今,朕所行分封,所為、所圖者,非是朱家壹已之天下,而是為了我華夏文明之天命,為天下大同,為化狄為夏,以諸宗為諸夏,教化天下,令天下大同!”
  在這壹瞬間,別說是其它人,甚至就連朱明忠自己,都感覺到壹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甚至他的胸膛中更是升湧出了壹股熱血,甚至那熱血也隨之沸騰了起來。
  “陛下,若,若此願能成……臣唯願為陛下驅使,以實現此天下大同之願!”
  顧炎武同樣被“大同”這個大大的湯圓給驚呆了,在這壹瞬間,他似乎明白了,為什麽陛下會在於全國上下改文廟為聖殿,為何聖殿的主殿叫“大同殿”。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默默背誦著《禮記·禮運》,這壹百個字,正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過去,對於朱明忠來說,他所做的不過只是為了讓虛化儒學,讓其成為哲學,成為神,然後讓人們敬而遠之,畢竟,古往今來國人從來都不是壹個虔誠的民族,他們會拜佛祖、菩薩,也會拜天父、阿拉,至於山神、土地、河神、狐仙的,更是數不勝數,但無論拜什麽從來都談不上什麽虔誠。
  正所謂“見佛就拜,禮多不怪”,絕大多數國人對宗教的心理,都是需要時拿來拜壹拜,保命時更是恨不得把所知道的神佛都拜上壹遍,至於虔誠……可以在佛前吃肉,道前念佛的人,虔誠和他們是貼不上邊的。
  也正因為了解國人的這個恨不得和耶穌聊阿拉,和阿拉談談吃肉的性格,朱明忠才會大膽的“教化”,無非就是為了弱化他的影響。
  但是現在,朱明忠卻發現,似乎沒有比“大同”更好的工具了。試想壹下,我們來到非洲,不是為了奴役非洲人民,而是為了給他們帶去發達的文明,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為了讓他們從蒙昧中解救出來。是為了促進天下大同。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又壹次重復著這壹句話,朱明忠突然發現,“大同”似乎是無懈可擊的,歐洲人的傳教是為了奴役,是為了殖民,而我們諸夏到達世界各地是為了什麽?
  是為了實現這樣的“大同之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可能發生壹些“不愉快”,但……這是進步的代價,總有壹些愚昧的保守的“封建勢力”在頑抗,他們仍然試圖用蒙昧落後而野蠻的思想去奴役同胞,而我們——諸夏卻給他們帶去了文明!讓他們沐浴在大同的光輝之下!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