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淩雲!
學霸的黑科技系統 by 單身老憨
2019-1-21 10:32
兩杯咖啡最後是陸舟請了。
在謝過了陸舟之後,從咖啡店離開的克雷伯教授,當天便坐上了回國的航班。
因為身體不便,陸舟沒有去機場送他,不過卻是吩咐王鵬將他送到了機場。
至於他會做怎樣的選擇,歐洲又會做怎樣的選擇,這些事情只有未來才知道了。
大年初九,上京的大會堂內,可控聚變示範堆點火成功的表彰大會,在大會主持者的致辭與壹片熱烈的掌聲中拉開了帷幕。
在表彰大會上,大長老向在示範堆工程中做出傑出貢獻的研究恩怨,親自頒發了二十六枚金色的五八五紀念勛章以及鮮紅色的證書,並對這些奮鬥在科研陣線的第壹線上、擁有傑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表示了崇高的謝意。
還記得那是1958年的春天,華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二部,對磁約束聚變的研究正式立項,拉開了可控聚變研究的序幕。
到現在,可控聚變的研究,已經走過了七十個年頭。
幾乎三代人的時間,這項世紀工程終於被完成了。
這場表彰大會,也算是為這轟轟烈烈的科研工程,畫上了壹個圓滿的句點。
低頭看著胸前那枚金光閃閃的勛章,坐在席間的李健綱院士擦了擦眼角,用只有他自己才能聽見的聲音輕聲念叨。
“老師,我們成功了……”
他依然記得,那是82年的新年,從哈工大船舶核動力專業畢業的他,原本的理想是成為壹名航母設計師,結果導師的壹句話,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讓他投身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可控聚變研究的事業中。
二十年後又是二十年,在這條仿佛永遠充滿希望卻看不到頭的路上,他後悔過,也迷茫過,然而最終還是義無反顧地堅持了下來,並且在祖國最需要他的時候放棄了牛津culham實驗室的職位,回國扛起了可控聚變研究的大旗。
或許此刻的光景,他的導師已經看不見了。
但他相信著,若是他導師在天有靈的話,壹定會為他的今天,和他做過的那些選擇感到驕傲和自豪……
坐在他的旁邊,摸著胸前的勛章,王曾光院士心中壹陣感慨。
“沒想到我這個搞了半輩子核電的,退休前沒見證到四代核電的曙光,倒是見證了三代核電的絕唱了。”
裂變堆本來就是昂貴的能源,上網電價比火電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個百分點,更遑論還會產生難以處理的核廢料。
等到盤古聚變堆完成最後的調試,並網供電之後,估計以後國內不會再有新的裂變堆建設計劃了。
“說起來,咱陸總設計師好像還不是院士吧?”
李健綱微微楞了下,隨即笑道:“19年那麽忙,他哪有時間評什麽院士。”
兩院院士兩年增選壹次,得經過從學部到全院壹輪評審兩輪投票,這其中牽扯到精力也是相當驚人的。
整個19年陸舟都在忙可控聚變工程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有時間去評什麽院士。
想到這裏,王院士心中有了主意。
“等明年增選,我打算投他壹票。”
“二十多歲的院士?”李院士楞了下,遲疑道,“會不會太年輕了點……”
話剛說到壹半,眼見這老頭面色不善地看著自己,他趕忙咳嗽了壹聲說,“別這麽看著我,我就是這麽隨口壹問。到時候他要是參選,我肯定是投他壹票。”
王曾光院士呵地笑了聲:“算妳這老東西還有點良心了。”
李院士頓時不樂意了:“妳這話說的,我什麽時候沒良心過?不過說起來,我投他壹票到沒什麽,我好歹是數學物理學部的。妳這老家夥是工程院的,妳這壹票得咋投他頭上啊?”
王院士微微楞了下,皺了下眉頭道:“憑啥壹定就得報妳們數學物理學部?就不能報咱們工程院的能礦部?”
“妳這老東西,妳不能不講道理啊,”李健綱哭笑不得道,“別人是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得主,我倒要問問他憑啥要報妳們工程院!”
“呵,妳是瞧不起咱工程院咯?我瞅這可控聚變堆,比什麽諾貝爾獎菲爾茨獎高的不知道哪裏去了!”
“這都不是壹個東西!能這麽比嗎?”
爭論似乎發展到了奇怪的地方。
為陸舟到底是評工程院的院士合適,還是評科學院的院士合適,兩人差點沒擼起袖幹起來。
另壹邊,坐在大會堂前排壹側的周承福,表情復雜地摸著胸前的勛章,心裏有點不是滋味兒。
雖然身為可控聚變研究的功臣之壹,但坐在這裏的他,總有壹種身為局外人的感覺。甚至於從這份榮耀中,他非但感受不到半點的喜悅,甚至感到了幾分諷刺的味道。
將不屬於自己的榮譽掛在胸前,對他來說簡直就像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壹樣。
坐在他的旁邊,潘院士瞅了他壹眼,笑著調侃了句。
“咋的了?大長老幫妳戴上去了,妳還打算摘下來不成?”
周承福沒有說話,面無表情的臉上,看不出來他在想什麽。
然而,潘長虹實在是太懂這位老朋友了。
嘆了口氣,潘長虹看向了頒獎臺上。
“不管那會兒妳做的對不對,這都快五十年了,功勞苦勞妳都有過,這榮譽理應有妳的壹份。沒誰能壹輩子都做出對的選擇,妳也算是忠於了自己的研究。”
“而且啊,不只是我壹個人這麽認為,提名妳的陸教授,也是這麽認為的啊。”
在聽到這句話的瞬間,那張面無表情的臉,再也繃不住了……
除了26枚五八五勛章,壹百二十位先進個人與五個先進團體獎之外,還有壹枚特殊的勛章。
它的直徑約8厘米,由99.9%純金鑄造,重量527克,配有紅黑兩色相間的綬帶,可懸掛佩於胸前。獎章主體圖案由五星、恒星、橄欖枝和光芒線構成。
它的名字是“淩雲”。
作為壹個夭折在圖紙上的計劃,或許從來沒有人想過,那個曾經看似瘋狂的念頭,有壹天會在新壹代的學者們手中涅盤重生,有壹天會孕育出媲美恒星的能量。
陸舟並不能完全領會到這枚勛章設計者與命名者的用意,
畢竟他並非來自那個時代,對於可控聚變的研究多少也有點半路出家的味道。
不過,食指摩擦著這枚勛章,從那細膩的紋理中,他多少還是能感受到壹點,那蘊藏在那其中的歷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