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风少羽

历史军事

天启二年,九月,京城
月夜下,城门早下钥
整个京城九门都是紧闭着的,纵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八百六十六章 大明崩盘,西北起义爆发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by 风少羽

2023-12-10 19:02

  “草原诸部永远是元辅您最忠诚的朋友。”
  “我们也愿意加入大同党!”
  草原各部首领无法拒绝张好古提出来的条件,他们急需要一个可靠地有实力的盟友,而张好古的出现完美满足了他们的一切需求。
  “大同社永远欢迎各位朋友。”
  在察罕浩特,张好古与草原诸部盟达成协议,双方折箭为誓随后,在察罕浩特城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草原各部盟的小伙子们踊跃的表现着自己,赛马,骑射,摔跤等等,在姑娘们面前展现着自己的勇武。
  而孩子们正欢呼着玩耍跑闹,妇女们也都笑意盈盈的看着这难得的盛会。
  这一场盛会对蒙古各部盟来说太重要了,这意味着草原各部盟在未来越来越可怕的白毛风中有了可靠地依托,部族可以延续下去,不会有牛羊冻毙,不会有人冻死饿死。
  而老人们更是感慨着,他们经历了太多朝代,不像年轻人和孩子们那样对天启朝的结束没什么感觉,他们经历了战火和乱战,经历了可怕的暴风雪淹没一切,经历了人畜都被冻死埋在冰雪之下,经历了缺少食物老弱妇孺饿死在穹庐里……
  他们最知道好日子的珍贵,对张好古的到来也最为感激。
  各部盟的首领,这些老人们,比年轻人更懂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张好古带着笑意,欣赏着各部盟那些年轻人充满青春和力量的比赛,一个部盟首领凑上来,很是认真的说道:“元辅,如果遇到了战事,请一定通知我们,我们愿意为元辅提供三千个精壮的小伙子,他们都是精通骑射的好手,可以为元辅效死。”
  “还有我们,我们部族也能为元辅提供三千个好手!”
  “我们部族能提供五千人,都可以死战到底!”
  “元辅,我们部族也能为你效死!”
  “……”
  张好古对着这些首领举起酒碗:“诸位首领,我向大家保证,如果遇到了战事,我一定不会忘了诸位。”
  在蒙古待了十几日后,张好古这才离开蒙古返回辽东。
  返回辽东后张好古也没时间休息,各部有诸多的事务等着向他汇报呢。
  “各府县新开辟的农田一定要分配好,老百姓们最看重的就是土地和粮食,在这一点上必须要保证田地一定是分配到了老百姓手里,让百姓能踏踏实实种地。”
  勤政殿内,张好古与农业部总长周进勇聊着关于三省新开辟耕田的问题。
  “元辅放心,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做足准备了,地方上已经有充足准备去应对各种问题。”周进勇说道。
  等周进勇离开后,黄宗羲又进来说道:“元辅,崔总长已经到了。”
  “哦,快请进来吧。”张好古说着,拿出商务部递交的折子开始看了起来。
  “元辅,我来了。”崔成秀笑着说道。
  “哦,我们崔总长心情很好啊,这是有好事情啊。”张好古也是笑了起来。
  崔成秀说道:“这多亏了崇祯帮忙啊,如果不是他又恢复海禁,我们眼下的生意恐怕没这么好啊。”
  张好古点点头:“现在不仅仅南边的商人和我们做生意,还有南洋各国,西洋各国的商人跑来做生意,有了这些商人协助,我们如今的工业建设也更快了。”
  “这是个好消息,各部要协商好,妥善对待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商人。人家能在这个时间来到我们这里做生意,就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
  “我们如今是一个大党,眼下是北方五省和交祉东瀛的执政党,后续还会是整个大明二十四省的执政党。”
  “所以我们的信誉很重要啊,一定要做到诚信,公平,公正。”
  崔成秀笑道:“元辅放心,这方面,我们可比朝廷那边强多了。”
  “朝廷那边强买强卖,还欺压海外商人,索要贿赂,克扣货物,甚至将商人关进牢里吞掉他们的财货,那些贪官污吏,可是把朝廷的信誉给丢干净了。”
  崇祯朝的官员可不仅仅如此,实际上崔成秀说的都是轻的。
  真实情况是那些贪官污吏就没什么不敢干的,敲诈勒索算什么,索要贿赂算什么,把商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关起来侵吞财货商铺又算什么,这些都是小打小闹。
  如今这些人是真的无所顾忌了。
  朝堂上勋贵和东林党人官官相护互相隐瞒,而魏忠贤虽然还掌握着东厂,但锦衣卫却已经被东林党人和勋贵渗透,不再是天子耳目。
  哪怕是东厂,魏忠贤如今为了讨好崇祯,为了安享晚年,都任由他人去控制,无视自己的权利越来越少。
  而失去了东厂和锦衣卫作为耳目,崇祯对外界的了解就只剩下官员的奏折和朝会了,但奏折上和朝会上又有什么实际的东西呢?
  如果朝会真的有用,天启朝就不会废外朝以内朝决定军国大事。
  如果东林党人的奏折可信,也就没有天下那么多动荡祸乱了。
  从崇祯三年初到崇祯四年年末,这两年时间里,崇祯朝的动乱越来越多,各地税收越来越少,百姓愈发不堪忍受,各地起义动乱频频,但这些消息都被压下来,朱由检只听到了一些风声,却根本不知道外面到底乱成了什么样子。
  而东林党人和勋贵则借着这个机会大肆侵占田亩,在地方圈下一片又一片的良田。
  拿如今的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温体仁来说,作为掌握科举的实权阁老,温体仁的老家湖州府内,温家已经有良田三十万亩!
  至于钱财铺面这些都还没算。
  温家的商队不仅在整个南方到处做生意,甚至明明有海禁还出海跑到了辽东,跑到了南洋,跑到了东瀛去。
  至于其他的,户部尚书施凤来,工部尚书杨昌嗣,各家差不多都是这个情况。
  内阁阁老们在自己老家大肆圈地,那其他的官员自然有学有样,一个个侵吞田亩那是肆无忌惮。
  原本天启朝分发给百姓们的田亩,眼下被这些贪官污吏尽数吞占不算,他们还打起了百姓手里那仅剩的一点价值。
  因为田亩都被地主士绅和官宦勋贵侵占,能交税的田亩越来越少,大批百姓沦为佃户,自耕农根本无法负担愈发沉重的赋税,偏偏崇祯朝的苛捐杂税是一日比一日重,而朝廷能收的税却越来越少。
  朝廷收不上来税,崇祯皇帝眼看着朝廷税收越来越少,崇祯元年还有个四千多万两,可崇祯二年立马就不足两千万两,到了崇祯三年只剩下八百万两。
  这个税收下降的让崇祯皇帝都怀疑大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然怎么前两年还有那么高的税收,如今怎么就剩下这么点了?
  大明没钱了吗?
  不,大明有钱,只是大明百姓没钱。
  钱都在大明的官吏,在地主士绅手里。
  这些官宦勋贵们用自家商队到处做生意,赚的银子一分也不给朝廷,他们一个个家里有大批良田,却依旧不用承担一分钱的赋税。
  他们富裕了,普通商人和百姓可就惨了,各种五花八门的税都给冒了出来,驻店吃饭,行商走路,没有什么不能收税的。
  可偏偏各种税收上去,却压根到不了朝廷手里。
  这就让崇祯不得不继续征收税款,不然一年几百万两银子怎么养天下的勋贵王公和各地官吏啊,大明朝廷每年运转都是需要大笔银子的啊。
  各地百姓被苛捐杂税逼得苦不堪言,衙门收不上来钱就和地痞流氓合作,给这些地痞流氓官身,让他们去征税,反正衙门只要规定的数额,额外的钱地痞流氓们就可以和大人们三七分成了。
  这让地痞流氓们很是激动,白捡一个官身,还能赚钱,这些地痞流氓自然是对着普通百姓肆意勒索,各家店铺更是要交各种保护费,否则打砸都是轻的,把你店给烧了都没地说理去。
  而这些地痞流氓收上来的税,自然是衙门拿一半,剩下的才交上去,交上去的那些每层还要抽一些,最后到了崇祯手里,十两银子也就一两了。
  而多征收的那些钱财,地方衙门还要拿走七成,只给地痞流氓留三成算是辛苦费。
  当然,地痞流氓们的风险性也很高,一旦地方百姓无法忍受了,衙门直接将这一批地痞流氓给抓起来关入大牢,然后换一批地痞流氓继续来。
  反正税总是要收的。
  于是自崇祯三年到崇祯四年这两年时间里,各地造反的百姓越来越多,山贼强盗也是越来越多。
  很多都是走投无路的百姓被逼的造反和当强盗,而那些被贪官污吏和地主士绅给害的家破人亡的,基本都已经当了流寇和山贼。
  大明的天下已经混乱不堪,可秦淮河上的画舫却越来越多,苏杭,金陵,各处繁华之地依旧繁华,官宦小姐,勋贵夫人,还有士绅学子依旧游山玩水,吟诗作赋,赏灯猜谜。
  地方越是动乱,苛捐杂税越是繁重,一些地方和行业就愈发的兴盛,不知道多少良家被卖到青楼画舫,也不知道多少百姓被送入大牢和矿山。
  百姓对朝廷的怨气越来越重,大明朝廷屁股下面的火药桶也越来越大,如今就等一个火星,就可以将这一切引爆。
  这个火星很快就到了。
  崇祯五年,公元一六三七年,甘陕大旱,赤地千里。
  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百姓流离失所,民怨沸腾,造反者比比皆是。
  这次大旱涉及西北三省,无数百姓遭灾,崇祯皇帝知道这个消息后整个人都懵了:“甘陕大旱,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这次大旱竟然如此严重?”
  钱谦益说道:“陛下,情况非常严重,西北之地数百万百姓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这么多百姓要是一直饿着肚子,那朝廷可就危险了。”
  朱由检不是真傻子,他也知道不能真让百姓一直饿着肚子,可崇祯四年的税收也不过六百万两,抛去各种开支,朝廷还负债两百多万两,朱由检如今也难啊。
  “还请陛下发内帤,救灾啊!”钱谦益说道。
  朱由检看着其他内阁大臣,发现众人都是期盼的看着他,朱由检知道自己这个时候也不能小气了,盘算了下自己内帤里的钱财,朱由检问道:“朝廷需要多少银子救灾?”
  户部尚书施凤来说道:“起码要三百万两!”
  “三百万两!”朱由检倒吸一口凉气,这也太多了!
  钱谦益说道:“三百万两已经是不能再少的数字了,这笔钱到了灾区,对数百万灾民来说,也是远远不够啊。”
  温体仁此时站出来,大义凛然的说道:“陛下,臣身为内阁学士,愿意捐献出今年的俸禄,支援西北!”
  施凤来跟着说道:“臣也愿意捐出今年的俸禄来支援西北!”
  钱谦益看着温体仁和施凤来,眼中满是鄙夷,你们一年俸禄才几两银子,你们这些年贪了多少银子和田亩粮食?
  眼下朝廷遇到天灾,你们就捐一年的薪俸,你们打发要饭的呢?
  偏偏朱由检很是感动,他高度表扬了温体仁和施凤来的政治觉悟和忧国忧民的仁心,并在朝会上对其大加褒赏。
  文武百官见状纷纷捐出自己的薪俸来,表示要为西北尽一份力。
  同时施凤来还希望朱由检下旨号召各地士绅捐款捐粮支持西北,朱由检也同意了。
  随后朝廷下旨,要求各省捐献指定数额的银钱和粮食支援西北。
  各省督抚看到朝廷摊派的份额,微微一笑加了三成转交下面的府县。
  各府县又加了两成再交给下面的士绅和地痞流氓们,让他们协助完成朝廷的要求。
  于是一个自愿捐献的事,就被内阁变成了指定摊牌,而指定摊牌的数额到了府县,也已经翻了一倍,而最后这个数额更是大部分都落在了老百姓和普通商人头上。
  可普通商人这几年能做什么生意?
  各种苛捐杂税,各种敲诈勒索,一些商人已经一贫如洗,而百姓更是穷的叮当响,家徒四壁都是好的,起码家里还有四面墙和一个茅草顶。
  但是地方衙门不管不顾,朝廷要求的摊派,就必须完成!
  在民怨沸腾和哀鸿遍野中,各地衙门强行压榨干净了商人和百姓的最后一点骨髓血液,完成了朝廷要求的摊派份额。
  这笔钱层层到了朝廷后,施凤来和温体仁非常激动的向朱由检表示:“陛下,大喜啊!”
  “各地士绅得知西北大旱,知道陛下苦心之后纷纷踊跃捐献,各省府共捐献了五百万两银子和大批粮食。”
  “加上朝廷的三百万两和京师百官捐献的十五万两,共计八百一十五万两银子,足够解决西北三省的燃眉之急了!”
  朱由检一听也是大为欣慰,各地士绅能捐献出五百万两银子,这说明大明还是有钱的嘛,藏富于民也是一件美事。
  眼下他也不计较为啥去年税收才六百万两银子了,他现在就想抓紧解决西北的干旱。
  于是,朱由检下旨让内阁火速解决西北大旱的问题。
  但是这八百万两银子在内阁里,却是停下来了。
  “如今西北大灾,的确要用银子,可八百万两银子送到西北实在是太多了,难免地方会贪腐,不如还是送去三百万,剩下的五百万放在户部,也好应对其他事情。”施凤来如此说道。
  对于其他事情,各人心里也都清楚,无非是各地愈发汹涌的民变和造反,这些自然是需要大军镇压的,而如今想要调动丘八大爷们,没有真金白银可不行。
  南北直隶那二十万新军可是闹了好多次了,再没有银子发下去,估计这些人要武装讨薪了。
  刘鸿训说道:“南北直隶的二十万新军,还有招募的那十八万青壮,可是等着用钱呢。”
  温体仁又说道:“还有朝廷的各项支出,也要银子。”
  大家这么一算,五百万两银子还要发出去两百多万两,但最后也还能剩下两百多万两,足够解决很多问题了。
  于是内阁众人达成一致,用三百万两银子购买粮食然后送到西北去救灾。
  但是内阁这些阁老们显然高估了西北那些督抚们的觉悟,得知朝廷送了三百万两银子的粮食到来,西北这几个督抚可是高兴坏了。
  朝廷粮食一到,就被他们给扣下了。
  很快,他们向各地知府传达了这个好消息,并表示粮食马上就发下去,要各地一定要妥善处置这些救灾粮食。
  各地知府也很有觉悟,粮食发到他们手里,他们立刻高价转卖给士绅勋贵,然后把银子截留下两成,余下的都送回到各位督抚巡抚手里。
  督抚巡抚们自然是无比满意,三百万两银子的粮食,最后到他们手里还有两百多万两,这笔银子够干很多事了。
  很快这些督抚巡抚把这些银子一部分送到京师交给各位阁老,余下的转运回自己老家去购置更多的田产,至于百姓怎么办?
  这好办啊,粮食虽然没多少了,但还是有麸糠啊。
  麸糠可是好东西,比树皮、观音土好多了。
  督抚巡抚们,知府县令们,用少量银子购买了大批麸糠,混杂着树皮树叶杂草就当做救灾粮给发下去了,当然这些救灾粮也是要百姓掏钱的,朝廷可没有免费的救灾粮这一说。
  西北百姓们面对地方官府这么明晃晃的吃人行为,彻底无法忍受了。
  崇祯五年九月,西北起义爆发!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